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

腾讯九年,我毕业了

时间:2024-11-13 13:57:57  来源:http://www.baidu.com/  作者:亲卫队请问

铭记与启程:我在腾讯的九年

随着下周的来临,我即将结束在腾讯这个科技巨头的九年之旅。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消息突然,但其实这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毕竟,在这里,我经历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蜕变,见证了腾讯的每一步成长。

朋友们或许有所疑虑,为什么在我这个看似黄金的职业生涯时刻选择离开?我想说,这并非突如其来的冲动,而是源于我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和对新挑战的渴望。

这九年,腾讯不仅成为了我职业生涯的摇篮,更是我人生价值观塑造的熔炉。从最初的稚嫩到现在的成熟,这里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记得刚毕业时,我拿到腾讯的offer,那时的腾讯正在年轻人的圈子里崭露头角。而现在,微信、王者荣耀等产品的成功让腾讯成为无人不知的科技巨头。与此公司的文化氛围也令人印象深刻。

在腾讯,我深切感受到自由与创新的力量。不同的团队犹如一个个初创企业,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和赛马式的竞争模式为员工提供了展翅的空间。这种氛围下,我得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我的导师们并不强行灌输理念,而是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引导我观察和思考。每一个leader都鼓励我探索和研究,遇到难题时给予我帮助和指导,让我学会独立决策和承担责任。

在这里,我经历了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也从被动到主动,从专注技术到关注商业和产品目标的转变。我独立负责产品设计,跨界合作,努力在产品中发挥正向的领导作用。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腾讯提供的优秀环境和机会。

但人生的旅程永远充满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选择离开,是为了迎接新的征程,是为了在最好的状态下开启新的冒险。这并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期待。我想探索未知的领域,挑战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

回顾过去,我感激腾讯给予我的一切。这里的朋友们、导师们、leader们都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我要感谢他们在我成长路上的帮助和指导。未来,我会带着在腾讯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迎接新的挑战,开启新的征程。

我想对所有的朋友们说,腾讯是一个值得加入的地方。这里有优秀的团队、良好的氛围和无限的机会。如果你追求自由、渴望创新、勇于挑战,那么这里将是你实现梦想的舞台。而我,虽然即将离开,但我会一直记得这里的一切,记得这里的朋友们和美好的回忆。融入腾讯:一段不断学习与突破的路程

我于2010年加入腾讯,开始了我的“页面重构”之旅,随后在2011年见证了ISUX的成立。那些年,我不仅参与了各种内部项目,还投身于书籍翻译的海洋,将《Responsive Web Design Workflow》和《Smashing book》等作品带到了中文读者的面前。到了2014年,我晋升为UI开发组leader,肩上的责任愈发重大。随后几年,我的职业道路不断拓宽,从写作出版《全栈工程师的自我修养》到成为腾讯云布道师,我的经历在腾讯这片热土上愈发丰富。到了2017年,我转向了腾讯微云的用户体验设计,专注于产品体验设计。如今回首,我在腾讯的旅程仿佛一场学习与实践的马拉松。

跨界学习的启示

如果说在腾讯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专业领域内深耕,那么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的,则是从行业外的跨界学习中得到的启示。回想过去,我的许多重要理念都源自于与不同行业人士的沟通。

早在2013年,我就通过买房结识了一位在深圳打拼的房产中介。他做生意的哲学和策略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仅将每一次交易视为一次简单的中介费赚取机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投资。他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推荐高性价比的房源并努力为客户争取最低价,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口碑。这种长期客户关怀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看到了跨界学习的价值。

早些年,出于兴趣,我开发了一个电商导购CMS。这个系统让我意识到模块化设计和用户友好的重要性。在开发过程中,我注重模块的分离和封装,编写了详细的注释,以便于其他开发者进行修改和优化。这个项目不仅在GitHub上获得了全球每周新项目的关注,还吸引了风投的关注。这次经历让我开始关注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我开始阅读各种书籍,从推理小说到宏观经济分析,从团队管理到自我思维训练,我发现离我的行业越远的知识,我学到的越多。

突破信息茧房的重要性

在腾讯内部,专家众多,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研究得非常深入。但在合作做产品时,有时会遇到沟通不畅的情况。我意识到,虽然每个中心单独看起来都表现优秀,但整体产品的效果并不理想。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所谓的“信息茧房”,也就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我不断学习如何跨越这些壁垒,成为不同部门之间的桥梁。谁能够同时掌握双方的语言和需求,了解双方的资源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资源的有效引导,谁就能为公司和个人带来好处。这些桥梁建设者并不需要官方授权,他们的领导式行为会让他们被他人视为领导者。如今的我已经越来越擅长突破信息茧房的限制,获取各方信息并有效整合资源。这不仅对我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也让我更加坚信跨界交流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会向GM或开发总监提出一些建议,或者关于开发团队想要实现的某些功能表达我的看法。我诚实地告诉他们,某些提议并不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和实际使用场景,而往往我能够说服他们。同事们和隔壁团队的人似乎都注意到了我在项目中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让我感到自豪的一件事。

在与一些总监的交流中,大家也清楚看到我在思考方式上的转变。过去,我常常关注于“打磨”、“梳理”和“探索”,而现在,我的脑海中更多的是“自嗨”和“生意”。虽然之前也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但在巨大的流量红利和快速增长的浪潮下,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以前一提到“商业模式”,大家就会反感,担心会影响体验,但实际上,我们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过于狭隘了,好像只有流量变现、免费-付费、会员这几种方式才是正道。真正的生意需要的是战略设计,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有一次,开发总监半开玩笑地说,你其实是产品团队和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即使这是随便说说,我还是更喜欢做用户体验设计。一方面,这样可以与产品的KPI保持一定距离,让我作为观察者更加清醒;另一方面,研究用户体验真的很有趣。

我逐渐在跨界中找到理想、兴趣和擅长的完美契合,决心做好“广义的”用户价值设计。

在我们日常所说的用户体验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创造用户价值的核心思想。在我看来,用户体验就是用户价值这四个字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界面、交互或单一的感官感受,而是整体的、能够创造增量价值的体验。一个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必须看到全局,了解用户价值最薄弱的地方在哪里。

虽然细分专业非常有价值,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是个人能力的护城河,但要让用户感受到价值,就需要有中间人将专业的资源放在用户需要的地方。

以微信小游戏为例,如果仅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策划、设计和编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团队精心打磨游戏引导、体验,甚至得到了身边朋友的认可。但一旦上线,数据表现不佳,投入的一切可能都会付诸东流。这是因为游戏分发比游戏品质更加重要,发行商因此拿走大部分利润。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大型游戏。因为用户流量更加集中在社交媒体、头部信息流以及大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小型发行渠道逐渐消失,游戏分发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在这个时代,谁创造了用户价值,谁就应该拿走利润。在红利叠加的时代,总流量永远在增加,但如今,如果你的位置不在有价值的区域,就需要考虑风险。如果你没有产生用户价值,却仍然享受着公司的高收入,那一定是有人在为你买单。未来的趋势是向管理要效率,单纯依靠专业可能无法长久。我不想成为被补贴的那一个。

我曾观察到一种现象:在互联网高歌猛进的年代,互联网人似乎变得傲慢起来,认为自己可以跨维度碾压传统行业。但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传统行业的意见和需求。《三体》中的那句话揭示了世界运作的残酷真相,但互联网人却误读了它。他们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三体人”,而将线下生意人视为普通的“地球人”。这种傲慢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很多时候,互联网人想要涉足线下领域并拿走利润往往以失败告终。例如搜房网试图从房类门户转向线下交易却因链家的阻碍而失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弱小和无知而是因为他们过于傲慢导致别人不愿合作甚至打击他们。因此这两年互联网人变得低调许多不再单纯谈论“互联网+”而是强调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服务和改变转变为“产业互联网”强调产业的重要性并宣称是来为传统行业服务的。但我们坐在城市的格子间里怎么可能洞察到每个垂类行业的核心命脉呢?事实上我们甚至无法察觉到自己战场上突如其来的突袭比如拼多多和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崛起。确实,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复杂的人群,无法用单一的方式在所有战场都取得胜利。正如《三体》中所言:“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我们在理解事物,尤其是在探讨行业与产品时,不能仅凭表面标签就妄下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方便理解,或者为了与朋友同事聊天时有谈资,常常用标签来定义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提及钉钉,很多人仅凭体验不佳就贴上标签。我们看到的只是用户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的行业能力和基础设施我们并未观察到。这既源于员工视角的局限,也源于思维的懒惰。我们满足于“我知道了这是怎么个产品了,不需要告诉我更多了”的浅薄认知,从而阻碍了深入思考和第二层、第三层的探索。这样的标签思维会让我们看到的世界变得抽象且片面。

现在我们来谈谈行业。如果你随便提一个仍存在的行业,比如房产中介、医药代表或保险,很多人会立刻贴上标签。这些标签可能会阻碍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需要看到这些行业存在的理由,而非仅仅关注其可以被优化的地方。

在决策过程中,理性和价值观的综合考量至关重要。以作者自身为例,他在腾讯九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不再过于担忧收入问题,想要的东西也都能实现。人的决策往往受到潜意识和显意识的共同作用,但潜意识绝不是非理性。

作者提到,他在带设计团队时开始意识到产品设计需要感性思维。因为大部分用户群是注意力涣散的,所以产品设计要能够引发用户的感性共鸣。设计师需要利用偏见来为用户和产品增加价值,如“美”、“品牌”、“看见免费就点”、“看到打折就买”等都是人们的偏见。经过锻炼和思考,作者已经能够习惯性挖掘潜意识决策的原因,并在设计用户体验时灵活运用。

作者在公司待久了,有了离开公司的潜意识。他通过深入研究行业、竞争对手、团队以及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来综合计算期望值。经过测算,他发现网盘类产品的市场空间有限,且品牌定位难以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他决定寻找一个更具潜力的市场,挖掘未被发掘的用户价值,并加入或打造一个具有执行力的团队来打造市场与产品的匹配度。在这个过程中,他期待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在职业转型中舍弃了过去的荣誉,期待着在新的工作中找到更有意义的挑战。他明白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前进需要自己做决定,而这些决定将构筑自己的人生道路。感谢我的妻子和家人的全力支持,是你们让我像一名理想主义者一样追求自己的事业,毫无顾虑地投身于我所热爱的工作。你们的鼓励和理解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

我要感谢那些理解并支持我离职的老板们。在与你们共度的日子里,我深感不舍,有时甚至会因难以割舍而选择放弃。但你们的支持和信任让我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感激我所在的那个卓越的团队,你们的才华和努力让我无比放心地交付每一个项目。与你们共事的日子里,我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对于那些对我选择提出质疑的真诚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观点和质疑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反思并成长。

我还要感谢我遇到的每一位同事和朋友。与你们相识是我一生的幸运。我从你们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与你们共度的时光也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期待与你们再次相见,那时我们定将更成熟、更强大。

作者:余果

来源:

这篇告别之辞充满了感激和留恋,作者通过感谢身边的人和事,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珍视。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充满感染力。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