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书籍,其书名颇为引人深思,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是一本教授摩托车维修技术的教程,然而实际上它是一部深入探索哲学问题的经典之作,广受各类专业人士赞誉。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这样评价此书:“我的著作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被相提并论,我深感荣幸。我希望我的《时间简史》能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感受到他们不必远离伟大的智慧和哲学问题。”不仅仅是霍金,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乔布斯也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当我注意到许多程序员大牛在自己的技术著作或书单中推荐此书时,我深感好奇。为何一本关于摩托车维修的书会在程序员群体中受到如此推崇?阅读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书中虽以摩托车维修为题材,实则讲述的是对“良质”的追求和探索。
这本书并非易读,初读时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虽然它是一部“游记”,讲述了作者与儿子的摩托车旅行经历,但在其中穿插了大量作者对自己内心思想的描述和对“良质”的深入思考。“良质”是此书的核心,它代表着一种难以言表、超越言语的境界,却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尽管书名中有“禅”字,但书中并不直接讲述禅学。作者将其与摩托车维修相结合,意在探索内心追求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作者希望读者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思考不同的问题,领悟到不同的东西。
书中的摩托车维修并非简单的机械操作,它代表着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如果我们在做一件真正喜欢、真正享受的事情时,内心是不会追求速度的,反而会希望慢下来,用心去感受过程。这种境界与“良质”相符,即全心投入当下、感受幸福。
“良质”是什么?它难以用言语描述,但可以通过行动去体会、去证悟。作者在书中反复思考、论证,但无法用文字定义。它在禅宗中表现为“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所产生的愉悦感,也许就是“良质”。
书中以维修摩托车为例,指出大多数人在做事情时往往浮躁、麻木,只是按照说明书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具有“良质”的境界则能使人在维修过程中获得全新的认识,不受传统做法的束缚。其实程序员在编程时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非真正关心自己的代码,那么编程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但如果我们以“良质”的态度对待编程,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哲学之作,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引导我们寻找内心与现实之间的平衡,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工作和世界。在工作的时刻,如果一个人能够捕捉到良质的影子并感受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已懂得何为真正的关心。当他对自己所见和手中所做的一切,都倾注了细致入微的关怀时,他的内心必然拥有某些良质的特质。
每一份技艺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如同“道”或“禅”般的核心,触类旁通。在探索技艺的过程中,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固有的工匠思维,将个人理念与思想深深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此时技术反而成为了一种附属品。虽然作者以维修摩托车为例,但这种理念在编程领域同样适用。
编程并不只是技术的堆砌,它需要我们看到代码背后的深层含义。将热情与思想注入编程之中,追寻良质的踪迹,或许你会发现编程的巅峰与艺术的巅峰一样,都散发着艺术家的独特气息。那些深入钻研的程序员,他们如同艺术家一样,用心雕琢自己的作品,他们是码农艺术家。
作者将看世界的角度划分为两种认知:古典的认知与浪漫的认知。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由基本形式构成,而浪漫的认知则注重事物的表象。面对发动机、机械图或电子仪表,浪漫的人只看到表象,觉得它们枯燥无味。而拥有古典认知的人则会深入观察,发现表象背后的丰富基本形式,为之着迷。
作者反对将这两种认知极端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它们可以融合,而良质正是这两种认知的结合体。良质不仅是这两种认知的发源地,更是人们内心深处真实的、美好的追求。
阅读哲学书籍并非易事,需要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如果在阅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心态浮躁,很难真正领会书中的思想。但哲学其实无处不在,在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运用哲学的理论。这本书值得每年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本文原创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不止思考」,探讨的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的一些深度思考。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一起探讨认知、成长、大数据、架构、Web技术等话题。码字不易,不妨转发给朋友,或者点击文章右下角的“在看”,让更多人一起分享这份思考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