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苏杰。今天我们来聚焦探讨组织效率的话题。
随着团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活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虽然产品和行业都有其生命周期,但人的成长以及由人构成的组织却具有持续成功的潜力。
组织效率对于每一位致力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一个组织效率不高的团队,可能需要进行瘦身和调整,甚至面临业务缩减和人员优化的困境。特别是在当前疫情、经济环境以及国际关系充满变数的背景下,我们都希望避免这种局面。
在社会学中,语言被认为会影响人的思维。同样地,一个组织所使用的软件工具也会影响其文化,进而塑造组织行为和决定组织效率。虽然我不是组织方面的专家,但对产品比较熟悉。这一讲我想从软件工具的角度,来谈谈几种常见组织的特征,帮助你判断你的团队属于哪种组织类型,如果你是负责人,可以针对性地提升组织效率。
这一讲也将作为一个企业级软件的案例分析。我会分享我的理解,当然这也是一个产品分析的示例,对于产品创新者来说,这种分析是非常有益的练习。
让我们来看一下应用商店中企业日常使用的软件排名。你会发现互联网大厂如新一代BAT(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的主要软件——飞书、钉钉和企业微信位列其中。这反映了互联网大厂的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级软件和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查看这些软件的评分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按照用户数量从多到少排序:
钉钉的评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打5分的很少,打1分的较多;
企业微信评分也是两极分化,但打5星的比例更高;
飞书则大部分用户都打了5分;
从总体评分来看,依次是钉钉、企业微信、飞书。
这些评分差异背后反映了各产品的定位、适用的组织类型以及优先满足的用户角色。接下来我们先进行一些信息输入,然后深入分析。
截止到2021年底,三款产品的团队人数对比是:飞书的团队人数大约在五千左右(根据我的三个信源)。根据QuestMobile 2021年9月的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三款产品背后的组织特点。
我们首先来谈谈钉钉:管理。
钉钉的关键字是“管理”。它的优劣势都在于紧紧抓住了老板的需求。
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服务老板,提供强管控的功能,如签到、已读、Ding、考勤机等,赢得了大量客户。这也导致了品牌认知上的一些问题,让一些年轻人和年轻的老板认为它的理念不够先进。我身边就有不少推崇先进生产力的人,形成了推飞书踩钉钉的“政治正确”。
钉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通过服务老板赢得5、6亿用户之后,它开始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化。例如,新推出的三个重要模块——钉钉文档、钉钉会议和钉钉项目都显示出钉钉在提升协作效率方面的努力,而这也是飞书所占据的用户心智的优势所在。接下来我们会详细分析企业微信和飞书的特性以及它们适用的组织类型。新一代BAT背后的企业工具之战:钉钉、企业微信与飞书的差异化竞争
随着新一代BAT的崛起,其背后的企业工具之战也日益引人注目。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企业需求和工作理念。
一、钉钉:管理之锚
钉钉,作为中小企业的得力助手,其关键词是“管理”。许多传统中小企业是阿里的基本盘,对于这类企业而言,老板的角色至关重要。钉钉应运而生,推出了Ding、打卡等强力管理功能,为企业老板提供了一款高效的管理工具。尽管员工可能给钉钉的评分较低,但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钉钉的管理功能确实能显著提升效率。
二、企业微信:沟通之桥
企业微信的关键词是“沟通”。与微信无缝对接,使其成为与外部客户沟通岗位的优选工具,如销售、客服等。依托微信的超级入口优势,企业微信成为了企业经营私域流量的重要平台。企业微信主要被用作用户沟通工具,很难深入企业业务流程。尽管如此,其强大的沟通功能仍然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对于那些需要频繁沟通、特别是与大量外部客户沟通的组织,企业微信无疑是最佳选择。
三、飞书:协作之翼
飞书的关键词是“协作”。其理念先进,注重效率与生产力。飞书特别吸引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以及被称为“知识工作者”的群体。对于创新型组织、强个体以及自下而上的小而精创业团队,飞书的信息透明共享和协作理念尤为契合。飞书诞生于高度先进的生产力环境,如何向下兼容、适应传统企业的生产关系是一大挑战。尽管如此,飞书的野心与投入令人瞩目,其追求高效与协作的理念深受精英团队的喜爱。
四、小结与展望
对于企业组织而言,“信息即权利”。钉钉强调上下同欲的管理功能;微信注重内外互联的沟通功能;飞书则强调左右共振的协作功能。这三款工具各具特色,各有优劣。不少企业会根据业务需要同时使用多个工具。在新一代BAT的精彩对局中,我们不仅可以关注到工具的竞争,更能看到管理理念、组织行为学理念的差异与碰撞。
---
探寻创新之源:多元视角看组织发展
我一直沉浸在探究创新的源头之中,今天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思考。创新究竟从何而来?我认为,至少可以从四种不同的视角来洞察。
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研究、洞察市场。寻找痛点,力求突破,这是我们在之前的讨论中经常提及的。从技术视角出发,用各种前沿科技来创造全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技术大牛们来说,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要从产业视角出发,基于对产业深层理解,优化整个价值网络,创造价值增量。而今天,我想重点和大家聊聊第四个视角——组织视角。
这一讲的主题就是组织如何通过软的文化和硬的机制去促进产品创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所使用的办公协作类软件,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我们的组织文化。那么,你所处的组织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你又如何在这样的组织中实现自我发展呢?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关于组织效率的话题。当团队逐渐壮大并能够实现自我造血时,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这时候,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会关心组织效率的问题。如果组织效率不高,可能就需要进行人员优化或业务调整,这是每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我们需要从软件工具的角度来聊聊几种常见的组织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常见的企业级软件,如飞书、钉钉和企业微信等,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组织的文化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组织行为的。这些软件的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互联网大厂竞争的深度——大家都开始注重企业级软件和服务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软件在各大应用商店的排名和评分情况。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钉钉的评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企业微信则相对均衡;而飞书的用户大多数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些评分背后的原因反映了不同产品的定位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组织类型。对于这三款软件背后的信息深度解读背后有许多的故事可以展开说说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关于它们背后的团队人数对比以及月活跃用户数等数据则是我们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例如钉钉这款产品主要抓住了老板的心以管理功能起家;企业微信更注重沟通;而飞书则更强调协作的特点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内容。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拆解这些产品背后的组织特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解析分享更多背后的故事和思考。
钉钉,在不断扩张用户群的已从单纯的企业管理工具转变为致力于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平台。随着其用户数量突破五、六亿大关,钉钉意识到单纯追求规模已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它推出了三个新的重要模块——钉钉文档、钉钉会议和钉钉项目,以深化其价值并努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协作便利。钉钉的转变体现了它在理解用户心智上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在满足中小企业老板的需求方面。钉钉的合作伙伴反馈也揭示出一种新的变化:钉钉正逐渐从霸道的管理工具转变为更开放、更协商的平台化解决方案提供者。通过限制团队规模,钉钉鼓励企业采用更开放的策略,与生态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入口。钉钉还提供了低代码平台、接入垂类SaaS产品的能力以及各种解决方案的定制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传统企业中的位置。从员工的角度来看,钉钉或许还不够完美,但它在满足老板的需求方面表现出色,因此获得了五星评价。
企业微信的核心关键词是“沟通”,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与微信的无缝对接。这使得企业微信成为与外部客户沟通岗位的首选工具,如销售、客服等。依托微信的超级APP地位,企业微信占据了巨大的入口优势。企业微信主要被用作与用户沟通交流的工具,因此在企业用户的心智中更多地被视为营销服务的工具。尽管它在解决方案的深度上暂时介于钉钉和飞书之间,但企业微信仍然专注于沟通,并为基于微信建立连接的组织提供了方便。对于需要内外沟通的组织来说,企业微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飞书的关键词是“协作”,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飞书的理念先进,产品定位明确,这使得它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受到欢迎。它的优势在于产品精致且面向知识工作者。例如,造车新势力的“蔚小理”等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都选择了飞书作为他们的主要协作工具。飞书从员工个人角度出发,更偏向于效率工具。与钉钉相比,飞书更注重在先进生产力领域的发展,试图打造一个精致的闭环。飞书要想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突破和扩张将面临挑战。它需要适应不同企业的生产关系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降低生产力速度。尽管如此,飞书的野心不小,其庞大的团队投入和对行业的积极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创新型组织、强个体和自下而上的小而精创业团队来说,飞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通过强调信息透明共享来推动协作,以满足精英团队的需求。由于飞书的用户基数尚不庞大,使得它能够聚焦于少数精准人群,因此大多数用户给予其五星评价也就更容易理解。在许多企业中,根据业务需求,往往会同时使用两个甚至三个工具,如钉钉的行业解决方案、企微的客户沟通功能以及飞书文档的OKR应用等。这反映出各个工具间的优势互补,也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从企业的角度看,“信息即权利”。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对比三款办公软件与过去显著不同的特点:钉钉的上下一心,微信的内外互通,飞书的左右协同。这背后反映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理念的细微差异。
提及这些,就不得不提新一代BAT的激烈竞争,这真的是一场值得长期关注的精彩对局。对于深度优先的2B领域,不会如广度优先的2C领域那样一家独大。结合近期政策导向,国家也不希望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各巨头间虽有竞争,但也会有合作。我对此持预测态度。
小结一下,对于我们每个从业人员来说,观察自己所在组织使用的工具软件,可以推断出组织的一些理念,从而判断自身是否适合这个环境。
回到创新的话题,除了我们常常谈论的用户视角、技术视角和产业视角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是组织视角。如何通过软文化和硬机制去推动产品创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组织文化是否支持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么创新究竟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至少有四种可能的来源:用户视角、技术视角、产业视角和组织视角。其中组织视角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组织和管理的手段来推动产品创新。这也正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话题。
现在,请你结合公司日常使用的办公协作类软件,分析你所在组织的特性。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组织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邀请你在留言区与我以及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讨论。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利用这些办公工具来更好地完成工作,提高个人在组织中的竞争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